關稅影響下,中國將出口產品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恐進一步衝擊全球產業和就業問題。(彭博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空煙彈〕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導致各國市場、就業受到明顯衝擊,隨著川普政府祭出高額關稅,導致中國將更多的出口產品自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從印尼到墨西哥,全球各地的失業人數恐進一步攀升。
《彭博》報導,美國心臟地帶地方經濟的空洞化,推動川普政治力量的崛起,為了重新平衡美中貿易,並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本土,川普在首個任期內對中國徵收了關稅,拜登政府上任後維持這些關稅。由於價格高昂,無法在美國市場立足的中國製造商不得不找尋替代市場,而一些製造商則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藉此規避關稅。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採取行動,抑制房地產泡沫時,加速出口變得更加重要。隨後北京擴大對製造業的投資,以提振經濟,將中國貿易順差在2024年推至歷史最高水位,接近1兆美元(約新台幣36.3兆元)。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城市政策教授漢森(Gordon Hanson)表示,這是中國衝擊2.0或是中國衝擊3.0,並指出,中國擁有龐大的製造能力,貨物必須有目的地,以美國的經驗學到的教訓是「這一切都會引發政治反應」,人們會對此生氣。
印尼纖維和紡織製造商協會指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印尼在過去兩年內,紡織和服裝產業多達25萬個工作崗位消失,該協會預估,到2025年,將有另外50萬個工作崗位面臨危機,這相當於在短短幾年內產業高達4分之1的職位消失。這一速度比1999年至2011年間,導致美國失去240萬個就業機會的「中國衝擊」要快得多。
其他新興經濟體也感受到了印尼的痛苦,而且情況恐怕只會更糟。川普1月重返白宮以來,已將對中關稅上調20%,並威脅要進一步調高對中關稅。這代表中國的出口商正尋求彌補流失的訂單,這一趨勢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中國商品流向全球各地。
不僅是電動車、太陽能板和鋼鐵等價格相對高的產品成為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摩擦的主因,發展中國家向富國出售的服飾和其他低階產品也受到影響,例如東南亞的製造零件、巴西的網路電纜和印度的電子產品。中國電商每天向消費者發送的數百萬個包裹,也損害各國本土商品的利益。
如果這對發展中經濟體來說還不夠的話,川普還威脅要從4月2日起,對所有國家徵收對等關稅。陷入美中緊張局勢的國家領袖大多不願意選邊站,必須謹慎處理與兩大巨頭的關係,同時防止國內失業問題擴大。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顯示,儘管自川普第1任期以來,中國在美國進口總額的佔比大幅下降,但中國基本上仍維持了自身在全球出口的分量。2017年以來,許多新興經濟體大幅增加對中國的採購,製成品貿易順差達歷史最高水位。
彭博經濟研究首席貿易經濟學家庫森(Maeva Cousin)表示,儘管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有助於其他國家增加對美的出口,但川普對所有國家徵關稅的新威脅,增加了美國市場上部份機會可能會消失的風險。亞洲經濟體正在美中貿易戰中「走鋼索」,來自中國進口商品的競爭顯然對於許多公司來說是一大挑戰,而中國出口從美國轉移正加劇這一趨勢。
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的壓力正在擴大,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本(3)月表示,墨西哥將重新評估對中國的關稅。大量中國產品湧入墨西哥,導致國內產業衰退。墨西哥已將中國的紡織品、服飾進口關稅提高至35%,川普政府也向墨西哥施壓,要求該國更廣泛的提高對中關稅。
太國商會主席沙南(Sanan Angubolkul)本月警告,泰國正面臨大量中國電器、服飾和其他產品的湧入,情況「非常危急,刻不容緩」。泰國去年對價值低於50美元(約新台幣)的進口商品徵收7%的額外稅收;馬來西亞去年對網路購買低價商品徵10%銷售稅;越南政府則以商業和稅務登記文件不齊全為由,下令中國電商Temu和希音(Shein)暫停在該國的業務。印度同樣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鋁箔和手機零件等多種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
然而,對許多國家來說,要阻止中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並不容易,因為中國是這些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發電廠、高鐵和其他基礎建設的資金來源。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抱怨中國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東南亞的一些官員卻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
馬來西亞貿易部副部長劉鎮東表示,大多數人都在談論產能過剩,但問題並不在此,而是中國需求的萎縮。馬來西亞不及於對中徵收關稅,而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中資,累積區域財富,讓亞洲不用再過度依賴美國消費者,不過,由於政府更迭加上中國本來就已相當疲軟的需求,大馬政府正在應對一個能面臨困難的美國市場,現在試圖執行的舉動,都在試圖平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