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指控中國在公共採購招標中「歧視」歐洲醫療器材製造商。(資料照,彭博)
〔財經頻道/空煙彈〕歐盟與中國在電動車關稅問題尚未解決之際,外媒再報導,歐盟指控中國在公共採購招標中「歧視」歐洲醫療器材製造商。歐盟持續9個月的調查發現,歐盟醫療器材供應商未能獲得公平機會參與中國的公開招標,將來恐針對中國採取反制措施,進一步阻止中企進入歐盟市場。
綜合《路透》、《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2024年4月,歐盟首次使用「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IPI)調查醫療器械相關招標活動,「國際採購工具」是歐盟在2022年通過的一項改善公共採購市場准入的法律文件。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盟委員會發布報告稱,有明確證據顯示中國以不公平和歧視性的方式,限制歐盟醫療設備製造商參與政府採購。中國在醫院和招標條件中,採取偏袒中國設備的措施,像是中國在所有類別的醫療器材領域和全國各地都採用特定法律、目標和做法,強烈偏袒該國公司、歧視歐洲公司。
報導指出,近年來,中國相關部門對許多類別的設備制定了嚴格的國內產品要求,北京也越來越重視地方和國家佔據醫療技術採購的主導地位。
所涉及的醫療設備包括X光機、植入體、助聽器、助行器、繃帶、義齒等。相反,歐盟的公共採購巿場仍然是全球最開放,使得2015至2023年中國對歐盟的醫療設備出口大幅增長逾一倍。
負責歐盟貿易和經濟安全政策領域的執委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在聲明稿中表示「我們發現中國在公共採購招標中歧視歐盟醫療器材生產商」、「雖然我們仍優先以對話作為解決問題的首選,但我們亦準備好採取果斷行動,以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支持公平競爭」。
根據歐盟規定,一旦調查發現有不公平的行為,歐盟可以限制甚至排除中國企業,進入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公共採購市場。歐盟執委會擬將中國投標人排除在歐盟公共採購市場之外,或在5年內對投標扣分,以應對該問題。